詠茶詩
子曰:“詩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?!?/p>
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,
詩,以其高度藝術化的語言
折射出了一個時代人們的現實生活、
內心世界及精神風貌
詠茶詩
則為我們呈現了詩人對好茶的定義
且蘊含審美趣尚與精神底色。
其實,茶所帶來的美妙體驗
古今中外都是共通的
從感官到心靈
有沒有這么一句詩,會讓你秒懂一款茶?
無由持一碗,寄與愛茶人。
明·文徵明《品茶圖》(局部)
宜興陽羨茶
天子須嘗陽羨茶,
百草不敢先開花。
陽羨茶
宜興
陽羨茶,產于江蘇宜興,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貢茶。
“茶圣”陸羽曾在陽羨考察,這里的茶為他著述《茶經》提供了許多現實的依據。比如,論及好茶的原料標準:“陽崖陰林,紫者上,綠者次,筍者上,芽者次?!?/p>
許多文人雅士也都深情吟哦過陽羨茶。其中,最有名的一句為:“天子須嘗陽羨茶,百草不敢先開花。”
這句詩出自盧仝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》,也就是著名的“七碗茶歌”。
沉浸在山光水色里的茶園(園園攝于宜興竹父鎮(zhèn))
明代周高起在《洞山岕茶系》寫道:“淡黃不綠,葉莖淡白而厚,制成梗極少,入湯色柔白如玉露,味甘,芳香藏味中,空深永,啜之愈出,致在有無之外?!?/p>
西湖龍井茶
欲把西湖比西子,
從來佳茗似佳人。
龍井茶
杭州
歌詠西湖龍井最著名的詩句當屬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從來佳茗似佳人”。
盡管這兩句皆出自大文豪蘇軾,但并非同一首詩,而是后人二者輯為一聯,陳列于茶館中,遂成千古名對。
龍井村春茶季(潘憲勤 攝)
若說最具代表性的西湖龍井詠茶詩,非明代屠隆《龍井茶歌》莫屬。全詩共220字,首次明確提出了“龍井茶”這一名稱,沿用至今。
限于篇幅,以下僅摘錄部分:
龍井茶歌
明·屠隆
香勝旃檀華莊界,味同沆瀣上清家。
雀舌龍團亦浪說,顧渚陽羨競須擇。
摘來片片通靈竅,啜處泠泠馨齒牙。
玉川何妨盡七碗,趙州借此演三車。
采取龍井茶,還烹龍井水。
……
一杯入口宿酲解,耳畔颯颯來松風。
即此便是清涼國,誰同飲者隴西公。
不過,論品鑒高手,恐怕還得讓位于陸次之。他可謂西湖龍井的千古第一知己。他說:“龍井茶,真者甘香而不洌,啜之淡然,似乎無味,飲過之后,覺有一種太和之氣,彌淪于齒頰之間,此無味之味,乃至味也?!?/p>
洞庭碧螺春
碧螺飛翠太湖美,
新雨吟香云水閑。
碧螺春
蘇州
“碧螺飛翠太湖美,新雨吟香云水閑。”
碧螺春,原產于蘇州吳縣太湖洞庭山。其形卷曲如螺,清香優(yōu)雅,濃郁甘醇,回味綿長。
蘇州洞庭山茶園(草香居 攝)
清·王草堂《隨見錄》云:“洞庭山有茶,微似岕而細,味甚甘香,俗呼為‘嚇煞人’。產碧螺峰者尤佳,名‘碧螺春’?!钡?,“碧螺春”之名的由來,人們還是喜歡蹭名人的流量,傳為康熙帝賜名。
碧螺春
清·陳康祺
從來雋物有嘉名,物以名傳愈自珍。
梅盛每稱香雪海,茶尖爭說碧螺春。
已知焙制傳三地,喜得揄揚到上京。
嚇煞人香原夸語,還須早摘趁春分。
安溪鐵觀音
舌根未得天真味,
鼻觀先通圣妙香。
鐵觀音
安溪
鐵觀音,原產于福建安溪,是閩南烏龍茶的代表。
其顆粒圓結重實,砂綠油潤,有人形象地形容為“蜻蜓頭,青蛙腿,蠣干形,茶油色”。
沖泡后,清香撲鼻,馥郁持久。湯色金黃清澈,醇厚鮮爽,入口生香,喉底回甘,有獨特的“觀音韻”,七泡仍有余香。
安溪鐵觀音“王說”發(fā)源地(劉潔智 攝)
元代劉秉忠的“舌根未得天真味,鼻觀先通圣妙香”雖非詠鐵觀音,卻常被用來形容鐵觀音的香氣與滋味,堪稱經典。
嘗云芝茶
元·劉秉忠
鐵色皴皮帶老霜,含英咀美入詩腸。
舌根未得天真味,鼻觀先通圣妙香。
海上精華難品第,江南草木屬尋常。
待將膚湊浸微汗,毛骨生風六月涼。
武夷大紅袍
就中武夷品最佳,
氣味清和兼骨鯁。
大紅袍
武夷
“武夷春暖月初圓,采摘新芽獻地仙?!?唐·徐夤《尚書惠蠟面茶》)
“雙世遺”武夷山,是烏龍茶、紅茶的發(fā)源地。碧水丹山塑造了武夷巖茶(大紅袍)獨樹一幟的“巖骨花香”之“巖韻”,令歷代愛茶人贊嘆不已。清人梁章鉅曾將“巖韻”歸結為:香、清、甘、活。
武夷山九龍窠大紅袍母樹
乾隆有詩云:“就中武夷品最佳,氣味清和兼骨鯁”“清香至味本天然,咀嚼回甘趣逾永”(《冬夜煎茶》)。
“揚州八怪“之一的汪士慎則如是品武夷茶:“初嘗香味烈,再啜有余清。煩熱胸中遣,涼芳舌上生”(《武夷三味》)。
曾不看好武夷茶的袁枚也現身說法:“余向不喜武夷茶,嫌其濃苦如飲藥……上口不忍遽咽,先嗅其香,再試其味,徐徐咀嚼而體貼之。果然清芬撲鼻,舌有余甘,一杯之后,再試一二杯,令人釋躁平矜,怡情悅性。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;陽羨雖佳而韻遜矣。頗有玉與水晶,品格不同之故。故武夷享天下盛名,真乃不忝。且可以瀹至三次,而其味猶未盡”(《隨園食單·茶酒單》)。
武夷山獨特的“盆栽式”茶園
他還作有一首《試茶》,里面有一句把“巖韻”寫得很形象:“杯中已竭香未消,舌上徐停甘果至。”
“采之有時焙有訣,烹之有方飲有節(jié)?!豹毺氐牟芍?、烹飲方式,成就了武夷大紅袍的“巖韻”。
福鼎白茶
太姥聲高綠雪芽,
洞天新泛海天槎。
白茶
福鼎
“白茶自為一種,與常茶不同。其條敷闡,其葉瑩薄。崖林之間,偶然生出,雖非人力所可致?!?宋·趙佶《大觀茶論》)
宋徽宗所推崇的“白茶”,實際上是一種白化茶,并非現代意義上的白茶。
白茶,不炒不揉,日光萎凋
至明代,才漸漸有了現代白茶的雛形:“芽茶以火作者為次,生曬者為上,亦更近自然,且斷煙火氣耳。”(明·田藝蘅《煮泉小品》)“田子蓻以生曬不炒不揉者為佳”(明·聞龍《茶箋》)
福鼎太姥山綠雪芽母樹
因此,目前較為公認詠(現代)白茶的詩當為明末清初周亮工《閩茶曲》中的第八首:
閩茶曲(之八)
清·周亮工
太姥聲高綠雪芽,洞天新泛海天槎。
茗禪過嶺全平等,義酒應教伴義茶。
綠雪芽,即福鼎白茶的前身。清乾隆年間邱古園《太姥指掌》云:“磨石坑三里許至平岡,居民十余家,結茅為居,種園為業(yè),園多茶,最上者‘太姥白’,即《三山志》綠雪芽茶是也。”
云南普洱茶
獨有普洱號剛堅,
清標未足夸雀舌。
普洱茶
云南
今年9月17日,中國“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”成功申遺,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。
這是中國的榮耀,也是普洱茶的榮耀。普洱茶,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,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的茶葉。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征,普洱茶分為生茶(曬青綠茶)和普洱熟茶(黑茶)兩類。
云南景邁山古茶林景觀(圖源:新華網)
普洱茶的產制歷史逾千年,最早見諸文字記載是在唐朝的樊綽《蠻書》卷七:“茶出銀生城界諸山,散收無采造法。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?!?/p>
云南少數民族姑娘采摘古茶樹的鮮葉
明萬歷年間謝肇淛在其著《滇略》中,提到“普茶”一詞:“士庶所用,皆普茶也,蒸而成團”。
“蒸而成團”,普洱茶保留了唐宋團餅茶的遺風,延續(xù)至今。
至清代,普洱茶因其獨特的消食解膩之功效,成為宮廷中逢年過節(jié)不可或缺的茶品?!岸栾L雅帝”乾隆有詩為證:
烹雪用前韻
清·乾隆
獨有普洱號剛堅,清標未足夸雀舌。
點成一椀金莖露,品泉陸羽應慚拙。
寒香沃心俗慮蠲,蜀箋端硯幾間設。
興來走筆一哦詩,韻葉冰霜倍清絕。
酷似紅酒的普洱熟茶茶湯
福州茉莉花茶
他年我若修花史,
列作人間第一香。
茉莉花茶
福州
茉莉花
宋·江奎
靈種傳聞出越裳,何人提挈上蠻航。
他年我若修花史,列作人間第一香。
茉莉,這種來自外域的香花,傳入中國后,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,讓花香也可被品嘗,有滋有味。
宋·馬麟(傳)《茉莉舒芳圖》(團扇 ,設色絹本)
花茶,是中國人一項浪漫的發(fā)明,其歷史可追溯到宋代,蔡襄《茶錄》中所說的 “雜珍果香草”便是其雛形。
到了南宋,花茶從制法到工具,都已基本完備,明清時,更是臻于完熟。
茶引花香,花益茶味,相得益彰。窨(xūn)制,古時稱為“熏香茶法”,是塑造花香茶味的最核心工序,是將花與茶拼和,花吐香,茶吸香,一吐一吸,配合默契。
茶引花香,花益茶味,相得益彰
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原產地,“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(tǒng)”是全球重要農業(yè)文化遺產。
真正的茉莉花茶,只聞花香卻不見花,花魂入骨,鮮靈雋永?;ㄅc茶,聚散離合,成全了杯盞間的暗香流動。
福州帝封江茉莉花種植基地 (林武旺 攝)
中國紅茶
月桂與秋色,
美難與茶比。
紅茶
中國
“我覺得我心兒變得那么富于同情,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紅茶;真可惜酒卻是那么的有害……”
——英國詩人拜倫《唐璜》
“茶是可人兒,萬靈丹。寒冷若你,茶將為之溫暖……”
——英國前首相格萊斯頓
這種有著迷人琥珀色、“松煙香,桂圓味”且富神秘感的東方飲料,正是產自中國福建武夷山桐木關的正山小種紅茶。
云蒸霞蔚的武夷山桐木茶園
正山小種最早在歐洲被稱為“Bohea”,即“武夷”的諧音,并一度成為中國茶的代名詞,也是英國皇室的奢侈品。
云蒸霞蔚的武夷山桐木茶園
正山小種最早在歐洲被稱為“Bohea”,即“武夷”的諧音,并一度成為中國茶的代名詞,也是英國皇室的奢侈品。
油畫中的維多利亞下午茶場景
飲茶皇后歌
[英]埃德蒙?沃爾特
花神寵秋月,嫦娥矜月桂。
月桂與秋色,美難與茶比。
一為后中英,一為群芳最。
物阜稱東土,攜來感勇士。
助我清明思,湛然祛煩累。
欣逢后誕辰,祝壽介比此。
“飲茶皇后”凱瑟琳
武夷茶還通過“萬里茶道”運往俄羅斯的莫斯科、圣彼得堡,流淌在茶炊里,溫暖著每一個寒冷的日子。
“天色轉黑,晚茶的茶炊閃閃發(fā)亮,在桌上咝咝響,它燙著瓷壺里的茶水,薄薄的水霧在四周蕩漾?!?9世紀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詩意地寫道。
俄國佩洛夫《莫斯科郊外飲茶》(1862年)
當喝中國武夷茶成為歐洲大陸的流行風尚時,財富與征服,奴役與反抗,戰(zhàn)爭與和平,也在全球輪番上演,深刻地改變了歷史,改變了世界。
除了這些,還有哪些茶香四溢的詩句令你印象深刻?讓你瞬間就能想起一款茶?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!
來源:茶道CN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